新醫改進入收官之年,國內各試點地區和醫療機構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并積累經驗與教訓,其中,身處醫療信息化建設第一線的醫院CIO們體驗尤為突出,信息化能否為醫學診斷服務?能否改善醫患關系?7月2日舉辦的中國數字醫療網(HC3i)線下沙龍中,京城醫院CIO濟濟一堂,圍繞“電子病歷與臨床路徑”的話題展開了激烈討論。本次會議上,北京大學口腔醫院信息中心曹戰強主任發表了題為“電子病歷與臨床路徑實施過程中的困惑”的演講。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學信息學專家劉素賓教授、北京市第二醫院信息中心張小娟主任、北京電力醫院信息中心王新主任、北京復興醫院信息中心宋炎主任以及東華軟件、東軟醫療等廠商代表出席沙龍。眾專家暢所欲言,從一線實施角度傾訴了北京地區醫療信息化建設的喜與憂。
曹主任全面展示了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電子病歷系統,該系統完全由北京大學口腔醫院信息中心自主研發而成,是一套依據一線臨床醫生需求訂制而成,深受臨床醫生好評的全結構化的解決方案。此外,信息中心在牙科電子病歷中內置了患者牙齒全形態3D重現軟件,使牙科醫生可以直觀記錄患者病癥。
隨后,專家們就電子病歷、臨床路徑以及其他醫療信息化相關問題交換了看法,共同探索醫療信息化實施的最優法則。
查房醫囑語音錄入系統與醫患糾紛
北京電力醫院正在嘗試將語音識別系統嵌入電子病歷系統,即將醫生查房醫囑直接錄入電子病歷。該院信息中心王新主任介紹,查房醫囑一直是醫患糾紛熱點問題,采用語音系統可以完全無誤地記錄查房醫囑,為日后解決醫患糾紛提供可靠依據。
在6月下旬舉辦的2011數字化醫院建設院長高峰論壇上,盛京醫院郭啟勇院長也曾提到目前盛京醫院已經將醫生查房醫囑以語音形式錄入電子病歷,其目的同樣是為緩解醫患糾紛。
然而,這樣一個看似可靠的方式能否經受現實考驗呢?多位專家表示,該方法行不通。
“醫生并不是金口玉言,查房醫囑只是對當時病人病情的描述,下診斷前還要參考病人病史及各項身體指標,深思熟慮后方可入病歷。如果對床前診斷錄音存檔,那后期醫患糾紛將更加復雜!
“醫患糾紛案例中,很多患者對醫生查房醫囑提出質疑,因此現在醫生都不敢在患者床前下醫囑,都是到病房外或者回到辦公室會診后才能下結論。語音系統用在患者床前,可能根本收集不到有效醫囑信息!
語音入電子病歷對醫生的醫療行為提出更高要求,至于能否改善醫患關系專家也是眾說紛紜,效果尚有待觀察。
臨床路徑與內科診療
衛生部從2009年12月啟動臨床路徑管理試點工作,運行第一年各試點紛紛響應號召嘗試臨床路徑管理工作,衛生部共印發了112個病種臨床路徑,今年,臨床路徑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是為何?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臨床路徑管理試點工作可謂喜憂參半。在診療唇腭裂疾病時,臨床路徑確實得到有效應用,原因是唇腭裂病因單一、病癥清晰明了,與路徑匹配度較高,容易納入路徑中。同時,兒童的病史相對簡單,因此臨床路徑同樣適用于兒童疾病診療——這是臨床路徑實施之“喜”。但臨床路徑在診療內科疾病方面難以應用,因為心、肝、肺距離很近,醫生很難確定病因在哪一方,而且多數情況下病因都不是由一方觸發的,這種情況下醫生很難確定是應該入哪種路徑。臨床路徑是針對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而目前正在興起的個性化診療則更強調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那么醫生在診斷時到底是該參考模板還是考慮個性呢?——這便是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實施臨床路徑之“憂”。
預約掛號與患者體驗
為解決掛號難問題,北京市從7月1日起開展114預約掛號服務,并針對二、三級醫院啟動統一的網絡預約平臺,目的是讓市民不排隊就能掛上號。預約掛號開展后,醫院排隊掛號的人的確少了,但患者掛號真的很方便了嗎?
絕了解,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每天有8000多個號源,預約掛號平臺占據號源總量的80%。每天早上9點預約掛號一啟動,這部分號源很快就被預約完了,但依然有很多市民掛不上號,掛號難問題依然存在。
同時出現的還有其他問題——偏遠地區患者趕到醫院被告知要先預約,他們是該留在北京還是先回家預約?醫院預約掛號方式很多人都還不了解,有些地區還要受沒有條件進行預約掛號等因素的制約。
掛號難歸根結底還是由于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緊張,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導致的。面對龐大的醫療資源缺口,醫療信息化能否解決根本問題呢?
解惑出路:“交流”可解醫療信息化頑疾
“交流”是沙龍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包括臨床醫生與信息中心的交流、醫院領導與信息中心的交流、衛生管理部門與醫院信息中心的交流、衛生管理部門與廠商的交流、廠商與醫院信息中心以及臨床醫生的交流等等。以上線臨床信息系統為例,臨床信息系統要為臨床醫生提供服務,信息中心人員要主動發現臨床醫生的需求并進行設計開發,信息中心也不能人云亦云,看到其他醫院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或者完全按照領導指示去構建臨床信息系統,根本不考慮臨床醫生需求。歸根結底,臨床信息系統的最終使用者是臨床醫生,滿足臨床醫生需求是臨床信息系統構建的首要目標。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盲目地下指標、上系統、做產品都是源自缺乏交流與溝通,只有在醫院信息化的管理者、實施者、生產者和應用者經過充分的交流與協商后,才能最終找到一條高效實用的建設路線,真正使醫療信息化專項資金落到實處。
原文出自【比特網】,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http://cio.chinabyte.com/165/12114165.shtml